今天(24日)上午,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通过线上方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人民网人民视频等平台举办。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国家航天局还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
刘洋接棒杨利伟
此外,作为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事件的杰出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今年被国家航天局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刘洋 资料图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去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公开聘请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分别是:中国首飞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著名主持人汪涵。
刘洋出生于1978年10月,河南林州人,早年是空军的女飞行员。2010年,她从15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开始接受训练。
2012年6月,刘洋与景海鹏、刘旺组成飞行乘组,执行神九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刘洋主要是在执行手控交会对接的时候进行监视、支持。除此之外,她在长达十三天的飞行任务中还承担科学实验任务。
6月29日,飞行乘组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回。
刘洋、景海鹏(中)、刘旺与记者见面
2016年8月,刘洋当选为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2018年1月,她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再次当选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
火星,中国人来了!
今天,“天问一号”惊艳亮相!国家航天局表示,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
据悉,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飞行抵达火星。
据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介绍,首次火星探测主要做5件事:
张荣桥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
第一是照相。这是最基本的工作,去了总得看看是什么样。
第二是测物质、测元素。火星表面有什么物质,这些物质的构成成分是什么?在我们的环绕器上装备了多光谱相机,在我们着陆器上装备了匀速的分析仪。
第三是测环境。我们的环绕器和火星车,应该说这个仪器数量还是最多的,电的、磁的、高能的、中性的这些仪器都装配了。
第四是看看它的内部。当然不可能到更深,只是浅层的地质结构的情况,这也是大家关注的。火星地底下分层结构怎么样,到底有没有水冰的存在等等。因此我们在环绕器和火星车上面都配置了测表层的探测雷达,希望这个方面有所收获。
第五,最后一件事,就是看看气象是个什么样子。大家关注火星上有沙尘暴,火星上的温度变化到底怎么样,这次我们在火星车上配置了一个叫火星气象测量仪,我们能测风、能测温、能测气压,还能听听火星上的声音到底什么样。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序幕。为纪念“东方红一号”这一中国航天事业里程碑,2016年,我国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举办以来,搭建了普及航天知识、激励科学探索、培植创新文化的平台,成为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强大力量的重要纽带。通过航天日系列活动,拉近了公众与航天的距离。今年“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是“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
中国今天宣布大消息!
今天,国家航天局宣布了一个消息:
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天问”来源于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同时,还公布了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
50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一曲《东方红》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
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依靠自己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航天的成就举世瞩目:
超过300次航天发射,超过200颗卫星在太空运行……
就在一个多月前,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不是一颗普通的卫星。
“中国北斗”覆盖全球,需要55颗卫星。
换个角度说,中国距全面且彻底赶超美国“GPS”,只差一颗卫星。
一旦所有卫星全部就位,那么,中国“北斗”在亚太地区的精准度,将达到惊人的10厘米,远超美国现在的30厘米。
曾经,中国一直用着美国的“GPS”。
中国航天人,趟着屈辱,艰难地跋涉了百年!
从东方红一号到“长五”、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人造卫星 第1颗、第2颗、第3颗……第54颗!
2020年,我们终于可以骄傲地说:
“中国,再不用被美国GPS处处牵制,中国航天弯了百年的腰,挺直了!”
美国航天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说:
“中国航天最令人感到可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它背后站着,一群无畏的人…”
1
“外国人能搞的,
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美国人曾形容他:
“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说: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为了回国,他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开始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
这一天,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55岁,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
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钱学森的毅然回国,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20年!
2
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首都机场附近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
一架小型飞机突然失事,飞机残骸和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惨不忍睹。
很快,搜救的士兵发现了非常震惊的一幕:
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烧焦尸体中间,有一个皮质的公文包!里面装着一份有关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绝密文件!
看到这一幕,现场很多人跪地痛哭。
被烧焦仍紧紧抱在一起保护文件的两人,便是留美归来的科学家郭永怀
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在郭永怀牺牲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
1999年9月18日,郭永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3
甘当绿叶的“追光者”
光学是“两弹一星”的配角,但它发挥的却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中国的科学界、光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缺什么东西找王大珩!”
这就是王大珩所处的地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带领团队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众所周知的“863”计划是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这四位德高望重的学部委员建言而形成的。
王大珩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光学事业。
4
“能够造一辈子中国‘星’,
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
2007年11月5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
在欢呼的人群中,我们看到一位双鬓斑白的老者,轻轻地转过身,擦去了脸颊上喜悦的泪水。
他,就是孙家栋。
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在他领导下发射的卫星,占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他,亲历、见证、参与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过程。
他说,“能够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
5
书生应怀报国志,
此去深藏功与名!
2017年以来,约4500名留美科学家归国!
这一数字,正在飞速刷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新一辈中国年轻学者,也纷纷毅然归国!
庄晓莹、“哈佛八剑客”……涉及到人工智能、材料学等重要领域。
书生应怀报国志,此去深藏功与名!
6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
这,就是中国飞天梦
这,就是中国航天人
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都凝聚着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
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
孙家栋、陈芳允、杨嘉墀
钱学森、赵九章、钱骥、郭永怀
……
(按姓氏笔画排序)
星空浩瀚无比!
探索永无止境!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钟南山院士也送来了祝福:疫情挡不住航天豪情!祝愿祖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突破创新!
这些航天人
是我们真正追的“星”
我!们!的!超!硬!核!偶!像!
让我们记住这些“追”过的“星”记住这些造“星”的人